追忆援疆教师姚仁汉
时间:2017/3/29 16:15:47 来源:宁波日报 点击:4017在塔里木盆地,扎下深根的胡杨,瘦骨嶙峋,却又坚韧挺立。神奇的胡杨,“一千年不死,一千年不朽,一千年不倒”。
2月25日8时31分,被学生称为“宁波最好物理老师”的姚仁汉,在鄞州瞻岐家中因肝癌猝然离世,年仅55周岁。
远在万里之外的库车,成千上万的同事、学生集体追忆缅怀。援疆期满又主动延期一年半,将一届学生送上新的人生阶段——为师30余载,姚仁汉将十分之一的时间,留给了这片土地。
冬
2012年冬天,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,积雪皑皑。
来不及欣赏雪景,姚仁汉眉头紧蹙,瘦削的身子显得更加不堪重负。
就在不久前,库车二中进行了一次月考。“镇海班”3班,在同类班级中排名垫底。
这一夜,姚仁汉辗转难眠。
在镇海中学,姚仁汉是一名有口碑的好老师——上课幽默,讲课生动,作业很少,虽说是副校长,但他淡泊名利,一辈子在教书育人,改教案、批作业,为学生熬白了头发。
“对于爸爸来说,做一名至真至纯的师者,是他毕生的追求。”女儿姚佳欢说。2012年8月,当姚仁汉毅然接下援疆任务的时候,也是希望能够在万里之外有所作为,让西北边陲的孩子在知识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。
“援疆支教不是一年半年,而是要将孩子带出的,责任很大,要对孩子负责,对教育事业负责。”姚仁汉的这番教诲,援疆教师翁国辉至今印象深刻。
不过,现实的困难,还是超出了姚仁汉的想象。
库车身处新疆腹地。很长时间,教师并不是所谓的“香饽饽”——“散养”式的教育模式,让教育没有什么“存在感”。虽说这里有飞机场,有高楼,校舍是新的,设备是新的,但师资力量的“短板”,还是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“80后”库车教师张永青说,库车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沿海地区没法比,家庭教育非常欠缺,学校教育更为关键。
“最根本的,还是理念的问题,是脑子里的东西。”陈欣是来自宁波市教育局的援疆干部,他说,教育援疆,就是在南疆的土地上播种希望。
春
2013年,库车的春天来得有点晚。每年三四月间,七八级的大风掀起灰蒙蒙的沙尘暴,仿佛要把人吹走。
在干涩的大风中,体重仅45公斤的姚仁汉几乎天天挎着包,揣着本子,一遍遍在校园转悠,看学校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,他要用自己在宁波30多年的教学经验,为库车二中“把脉问诊”。
消瘦的身影、佝偻的脊背,步履匆匆却又精力充沛——在很多库车老师的回忆里,姚老师就这样长长久久地定格在记忆中。
推行导师制度、集体备案、分级管理,建立“名师工作室”,探索教师轮岗宿舍管理,加强对年轻教师的“传帮带”……在姚仁汉为库车二中定制的教学优化方案里,巧妙地将镇海中学好的做法和库车二中的实际结合,让沿海的先进教育理念迅速在这里落地。
1名援疆老师结对2名年轻老师,手把手带徒弟、搞教学;组织年轻教师直接到镇海中学培训,多则一学期少则半个月;一名任课老师和两三个该学科有“短板”的学生结对,业余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辅导;让不太适应教学的老师,直接参与学生的生活管理……
几乎每一天,姚仁汉都有操不完的心。天未亮,他便匆匆赶到学校,去看学生早读,巡视一遍后,拎着铁板凳推门去教室听课,然后,找老师谈话,分析讲课技巧,查看学生作业,找老师学生谈心;直到查看完学生的就寝情况,才放心回去。
“对于教育事业,他内心有自己的信条和坚持。他总是执着而负责,总是毫不吝惜地全身心投入。”相识15年的挚友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说。
风沙、干燥、饮食的不惯、作息的不适——这些,姚仁汉提都没提,他总是乐呵呵的,将宁波人的务实、勤勉,将教师的忠诚负责,一点一滴渗入库车这块贫瘠的土地。
夏
2014年夏,库车格外干燥酷热。
暑假前的一天,“镇海班”10班的孩子,想要给他们的“班主任”姚老师过一个特别的生日。利用课间20分钟买来蛋糕,上面写着:“祝我们最敬爱的姚老师生日快乐,身体健康!”
这是一个底子有点差的班级,开始时个别学生英语只能考30分,连单词“we”还要偷偷注上“喂”的发音。
不过,姚仁汉没有放弃他们。班级门口、走廊、楼道、窗台,留下了姚仁汉和孩子们谈心的身影,他亲自将一桶桶矿泉水搬到3楼的教室,亲自领着家境不好的孩子到食堂吃饭,亲自把自己的补贴放进班费里,亲自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买来教材补课,亲自制作ppt用以往学生的故事作为勉励……
53个孩子将姚老师的付出,一点一滴记在心里。他们算算,姚老师一年半的援疆时间快到了,想送老师一分特别的心意。
那是一节物理课,学习委员刘建珺坐在第一排。她清楚地看到,在大家把蛋糕拿出来的一刹那,姚老师的眼里有泪花在转。
“谢谢大家,没有想到,在这么远的地方还能过生日。”说罢,姚仁汉打开写得满满当当的教案,开始上课,他要把时间留给学生。
“我一直在想,会不会就是因为这件事情,姚老师最终决定留下来。”刘建珺说,主动申请再留一年半之后,姚老师告诉过他们,自己真的舍不得,“你们是我第一天就接手的学生,肯定要把你们送到大学,有始有终。”
“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”。就像一场久旱之地遇到的甘霖,姚仁汉为缺乏优秀师资的南疆,送去了一场“及时雨”,留下了以人为本的师德师风。
“我看到了更好的自己,也找到了更大的世界。”维吾尔族姑娘迪力努尔说,姚老师对她这名复读的民族学生,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帮助。在他的鼓励下,自己不仅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兴趣,还最终报考了疆外的学校,成为在首都北京求学的大学生。
秋
2015年初秋,胡杨迎来了最美的时节。
也是那一年,库车二中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。姚仁汉一手带出的2015届学生,都考上了大学,其中3人考上北京大学,1人去了香港中文大学,高考成绩刷新了该校的纪录。
“可以说,姚老师为我们送来了沿海的先进教育理念,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育办法,对于库车教育质量的提高,功不可没。”现任库车县教育局局长、库车县第二中学校长郭志清说。
不仅是教学方法,姚仁汉的为师之道,更是在库车扎了根。
能够关心到家庭不富裕的孩子高考失利后的心绪难平,能够体察到青年教师初执教鞭的窘迫茫然,能够体会孩子青春期的那种懵懂和叛逆,能够发觉学生到更大世界看看的内心渴求……
“他特别纯粹,没有一丝功利心。他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,毫无保留让孩子更好成长。”张永青说,姚校长对教学、对学生的一丝不苟、忘我付出,是自己学习的榜样。
“姚校长关心每一个孩子,做到了有教无类。”维吾尔族教师日子湾·艾沙说,她曾作为翻译帮姚校长和维吾尔族学生家长进行交流,那个学生并非“镇海班”的,但姚校长还是发现他成绩掉得厉害。
抓一小撮虾皮,舀一勺酱油,就着羊肉抓饭吃;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及只能说“亚克西”的维吾尔语水平;一张瘦削但总是笑意浓浓的脸……在库车师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,姚仁汉留下了自己的印迹。
“睿智、低调、谦和、敬业,姚老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‘师者’,是一个大写的‘好人’。”库车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周卫平说。
在很多人眼中,瘦削纯粹的师者姚仁汉,就像是扎根这里的胡杨,其貌不扬,瘦削枯槁,却在这片贫瘠的戈壁上,留下了千年不倒的精神图腾。